2019年9月4日,南网光亚照明研究院在上海国际照明展同期举办《光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主题论坛。邀请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晓莺博士、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显示与视觉健康创新分会秘书长黄卫东博士、粤港澳视觉健康创新联合体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幼生教授以及厦门市LED促进中心主任何开钧教授,从照明与显示两方面,探讨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针对创造健康光环境提出建议。
粤港澳视觉健康创新联合体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幼生教授,分享的主题是《面向青少年视觉健康需求的照明要求》
以下为王幼生教授的演讲概述:
在原始社会时没有人工照明,到了用火的时候已经进入古代文明了,到电灯时已经进入到现代文明,环境从纯户外环境到了以户外为主,有户内。现在主要工作环境在户内,今天可能一天都在户内,可能只有10来分钟、20分钟在户外,因为你要走出去到地铁站,就那么一点点距离了。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方式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都不睡觉在那里挑灯夜战,不眠不休,我们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刚才讲到标准,教室的照明标准是什么?比如照度不能低于300,色温是3300~5500,显色指出不小于80%,采用直管形稀土三基色荧光灯照明。这个是2010年的标准,家里面的标准没有,只能说出一些指引,让大家注意灯应该怎么放,这是完全没有标准的。
我们看看如果户外活动很少、很低,看近的活动又很多的时候,这个近视眼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如果看近的活动尽管很高,但是它的户外活动也是很高的时候,它的近视眼的发生率并不高。这样说明了一个问题,户外活动对于预防近视是有效果的。所以,我们后来的研究表明,大概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近视眼的风险。
有个问题,户外活动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能够预防近视眼呢?现在有很多学说,目前最多的是多巴胺,现在认为光照可以导致视网膜上面的多巴胺含量的增加,多巴胺又能够抑制眼轴增长,近视眼就是因为眼轴增长了,多巴胺的生成、它的浓度增高、活性增高是跟光照有关系的,所以在户外光照时多巴胺会更多一些。还有的认为,在户外时它的调节需求比较少,因为强光导致了瞳孔缩小,调节增强,景深增大,或者体育活动本身起到的预防近视的作用。喜欢运动的人会知道,天天运动,这几天下大雨没地方运动,浑身觉得不舒服,因为运动会成瘾。因为运动也会造成多巴胺的增高,多巴胺有成瘾性的,而且多巴胺可以让你兴奋,让你开心的。户内和户外的光谱不一样,紫外线强度也不一样。还有是褪黑素。有动物实验表明形觉剥夺眼轴会增长,近视屈光度增加,近视眼就发生了,这个时候它的视网膜中褪黑素活性降低。这里面会不会有关系?或许有。所以户外活动跟近视眼的关系可能不是一种因素。
回头来看,户外活动在什么状态下?正午阳光直射有这么亮,但是我们不主张在正午时跑到太阳下面去。如果太阳对视网膜多巴胺生成有好处,我们看看行不行?也是不行的。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想法,不一定对,大家可以讨论。自然光的动态性,季节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光都是不一样的。户外活动,我们祖先在户外的时候都是在动态的光里面生活着的,但是目前户内的照明都是恒定的。还有区域,南方跟北方也是不一样的,平原和高原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天气不一样,还有地形地貌不一样,所以自然光不是一个恒定的光。我们可否用一种,比如我们认为哪一天光线最好,就用那个光整天照着我们的孩子,有可能是不对的。
刚才讲了,光对心理的影响,今天阴天我觉得很不开心,今天是大太阳阳光灿烂、天空晴朗我就觉得很开心。光对我们的心理是有影响的。日夜的节律也是有影响的,年度的影响有没有我们不清楚,月度的影响有没有,我们不清楚,或许有,很有可能有。
理想的光应该节能、环保,有足够的亮度,没有频闪,均匀度好,光谱接近自然光。显指大于80%,色温在3300~5500之间,同时还建议要符合自然和人体节律的动态性,还要跟所在地区的季节与时间相适应。户外光如何抑制近视的发生呢?现在比较公认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瞳孔缩小使景深加深,模糊减少(特别是由于离焦而导致的模糊被减少),所以能抑制近视的发生;二是强光下人体尤其是眼部多巴胺释放增加。多巴胺作为视网膜上光调节释放的神经递质,可提高日间视网膜功能,提示多巴胺可能是户外活动对近视起延缓作用的因素之一。视网膜内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会激活存在于整个视网膜的D1和D2多巴胺能受体,并产生这样一个信号:一旦眼睛达到正视化,就会抑制眼球的轴向生长,从而预防近视发生。
“2019光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嘉宾演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