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博物馆光环境?
摘要: 夜间运营科技馆,照明产品工作时间长了,对照明产品寿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类展品年曝光量大了,需要控制。另外,就是公共照明变得更重要了,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舒适性需求。
日前,故宫博物馆传出计划年内实现夜间开放的消息,让“夜游”博物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那么,博物馆夜间开放需要什么条件?照明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意味着什么?好的博物馆照明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近日阿拉丁新闻中心特采访JaB佳博照明公司总经理刘万涛先生,倾听其真知灼见。
这几天,大家聊的最火热的话题就是故宫博物馆要夜间开放了。对此,刘万涛表示跃跃欲试,认为在夜间驻足学习和感知历史,无疑会是积极的休息方式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刘万涛一再表示,“夜间运营科技馆,照明产品工作时间长了,对照明产品寿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类展品年曝光量大了,需要控制。另外,就是公共照明变得更重要了,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舒适性需求。”
刘万涛认为,博物馆夜间开放需要达到几个条件:一是展馆外景观照明符合需求;二是展馆内公共照明符合需求,也为了展品的安全性考虑;三是应急照明必不可少。还有就是参观流线设计要更合理,减少参观者与展品接触,比如展品尽量在展柜内展示,避免对展品的损坏。
在刘万涛看来,一流的博物馆,需要有一流的照明设计和照明产品来支持。当然,一流的照明设计总是配合一流的展览设计来完成的。
对于好的博物馆照明,刘万涛认为应该从“展品保护好、还原真实的光环境、灵活再布展需求、舒适便于参观、产品可靠少维护”这五个方面来考量,“当然,实现这些条件,还需要遵从国家关于博物馆照明的两项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2014-06-01实施,《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GB/T 23863-2009 》。”刘万涛如是说。
有观点认为,博物馆照明今后的走向肯定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融合运用(即混合照明),对此,刘万涛持不同看法,“博物馆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其实包含了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可以归为第一类,这部分展品由于需要‘还原真实的光环境’,往往还是应优先考虑人工光。而后面的这些展馆,展品对光不敏感,则可以归为第二类,在对自然光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是可以用混合照明的,这样能让参观者长时间呆在展馆内,来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分析等活动。”
“对于以上所说的第二类博物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照明规划上,就要有一定的公共照明,注意防眩的控制,各厅之间注意照明参数的变化要有过渡。包含序厅、尾厅等等细节,是观众在室外和展馆内的空间转换,也要考虑照明参数的过渡问题。”刘万涛补充说道。
为了让艺术展品在博物馆内得到更好展陈,刘万涛强调指出,“我们要理解每一件艺术展品,细致地个性化照明设计,做必要的创新设计,有时需要去商业化照明选择,重视现场调试(遇到雕塑展品,就兴奋地多爬几次梯子,光影会给你惊喜回报),向业主把维护要求沟通清楚等,每个环节的处理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参与到国家文化事业建设中。”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