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魅力:让人感受不到光的存在
摘要: 好的博物馆照明就是让人感受不到光的存在,如果一个博物馆它的灯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它无疑是失败的。博物馆是一个专业的文化场所,所有的照明都是为其空间环境和展示主体服务的,如果因为灯光的过于精彩而忽视了主体,而就失去了照明的本意。
日前,故宫博物馆传出计划年内实现夜间开放的消息,让“夜游”博物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那么,博物馆夜间开放需要什么条件?照明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意味着什么?好的博物馆照明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近日阿拉丁新闻中心特采访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照明分院院长焦胜军先生,倾听其真知灼见。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财富,它是沟通过去、植根现在、影响未来的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夜间开放不仅增添城市文化气息,更加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多样性,让市民能够在下班之后走进博物馆,漫步历史文脉和所有博物馆陈列的内容面前,领略夜间博物馆的魅力,彰显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无疑会进一步放大博物馆的作用,增添城市夜间文化的芬芳。同时对于我们这些白天没有时间去参观的上班一族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了。”焦胜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事实上,近期《博物馆奇妙夜3》的火热,科技馆博物馆夜间运营模式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考。对此,焦胜军坦言,“我是一下看全了三部片子《博物馆奇妙夜》,作为电影的影响和票房无疑是成功。但我认为真正成功的电影应该在片后让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博物馆奇妙夜,对于做照明设计的我触动是巨大的,照明在博物馆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展示文物吗?我认为不仅如此,我们是否能通过灯光让游客去穿越时空,通过声光电的组合让历史再现,那就要求我们需要一个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照明手法和方案来充实它,灯光不在是一张表皮,而要求我们真正的去融入这个环境、这个文化、这个氛围中来。因为博物馆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博物馆代表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如何让我们的照明设计和这些文化融合通过灯光来展现他们所特有的魅力,那就需要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焦胜军看来,博物馆夜间开放需要两方面条件:首先,功能照明要满足运行要求,不能留有安全隐患,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人身安全同样重要,夜间开放在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游人服务与人身安全上与白天管理相差甚远,管理难度要大得多,安全这是开放的基本条件。其次,要给游客一个舒适的灯光环境,这是博物馆能否持续运行的一个保证。
焦胜军告诉记者,作为照明设计师,每次碰到博物馆的案子都很难去定方案。“我认为每一个不负责任决定都会造成对文化的亵渎,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照明早已超越它的功能属性,而成为一种文化主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光是历史文化的传递者,它可以在光影的变换中呈现历史,但也能让其扭曲。照明对于博物馆来说就是一种媒介,是文化的桥梁,让观赏者去探索那历史的奥妙。”
焦胜军认为,好的博物馆照明就是让人感受不到光的存在,如果一个博物馆它的灯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它无疑是失败的。博物馆是一个专业的文化场所,所有的照明都是为其空间环境和展示主体服务的,如果因为灯光的过于精彩而忽视了主体,而就失去了照明的本意,好的照明是让你在舒适的环境中去完成你的文化之旅,去感受文物的魅力,让光融于景,人融于景。
有观点认为,博物馆照明今后的走向肯定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融合运用(即混合照明)。对于,焦胜军认为,从节能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混合照明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博物馆空间的光环境需要结合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展示设计统一考虑。不仅要考虑展示空间是否被自然光照亮,而且还要考虑自然光和人工光协调。即使对于天然光处于主导地位的博物馆,也需要设置电气照明系统,用来在天然光不足或夜间进行补充。对于照明系统,尤其应重视博物馆空间、展品展示和观赏者之间的关系。”焦胜军如是分析。
最后,焦胜军强调指出,“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灯光既要考虑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展览,创造良好的视觉光环境,又要考虑如何增加对展品的保护,减少光辐射的损害。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应秉承‘安全’‘舒适’‘融合’的设计理念,更多地应用现代新技术、新概念,在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基础原则上,以营造出赋有生命、充满活力、感觉逼真、整体优化的照明效果,以呈现和还原展品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观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高质量的光体验环境。”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