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滁州市区夜晚光环境调查(表)

上传人:陈亢利

上传时间: 2009-03-04

浏览次数: 260

  滁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 为皖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1982年11月25日,改滁县为地辖县级滁州市。1992年12月20日,撤销县级滁州市及滁县地区,改设省辖地级滁州市,在原滁县,滁州市行政区域中的市区部分改设琅琊区和以郊区为主的南谯区2个县级市辖区,市区人口49万。行政区域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 其中,建成区近13.5平方公里,主要为琅琊区行政区域,琅琊区总面积125.9平方公里。其余为南谯区行政区域,并包围琅琊区。

  1 滁州市路灯发展状况

  1.1 路灯使用及发展发展状况

  一九九二年地改市以来,滁州市的路灯业发展较快,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展和延伸,路灯照明区域在不断的扩大,灯盏数在不断增加,亮化美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照明区域扩大了三倍,灯盏数由原来的1145盏增加到现在的16165多盏,年平均递增19.5%,为城市的亮化美化增添了色彩。在管理上,也由以前单纯靠人为因素控制的传统方式逐步变为无线路灯监控系统操作,于1999年3月开始运行,确保了路灯亮灯率在97%以上。截止2005年12月31日经统计滁州市已有路灯6986组,共计15298盏,路灯无线三遥监控点46处,路灯控制柜108台,路灯电表222块,路灯专用变压器20台,地埋线长度190.273千米,线路总长度279.399千米,总功率2433.56千瓦。

  滁州市路灯的种类及数量见表1。

  主要有三种类型:高压钠灯、金卤灯和节能灯,其中以高压钠灯为主,占到总数的82%,金卤灯占5%,节能灯占13%。

  1.2 滁州市在路灯照明节能方面所做工作

  除了部分采用节能灯外,还在控制路灯的开关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滁州市路灯管理处自筹资金与电子工业部第五十研究所合作研制开发了滁州市路灯无线监控系统。采用光控与时控相结合的控制方案自动控制城市全夜灯、半夜灯和饰灯的开/关,能根据当天的实际光照及时开关灯,并对故障采用终端主动报警,调度端即时语音报警并存储的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也节约了电力,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对于人民广场和南湖公园这两个滁州市民较为集中的活动休闲场所,采取的是在法定节假日期间才将所有的景观照明灯开启,而在平时只是提供普通的功能性照明。

  2 滁州市光环境监测

  2.1 监测方法及过程

  首先对市区范围内的建成区进行测量点的布设。目前已有的室外照明测量方法仅仅是针对道路、广场以及体育场这些具体的室外场所,而就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室外照明还没有规定具体的测量方法[1][2]。因此参考已有的区域大气和噪声的测量方法再结合光环境自身的特点,采取了网格布点的方法。根据滁州市建成区的面积将网格大小设定为400 m400m,共布设测量点116个。

  第二步工作就是按布设的测量点进行光照度测量,选用测量仪器为数位式照度计TES-1332A,每个点的测量数据包括地面水平照度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距地面1.5米处的垂直面照度。具体测量地点的选择原则:① 不在路灯正下方测量,避免道路路灯直接照射产生的影响;② 选择较为空旷,光照相对均匀,没有建筑物、树木等物体遮挡的地方测量;③在住宅小区、学校、商业区等场所中测量时,选择两个路灯中间的地方。由于滁州市晚上十点半以后会关闭一些路灯,采取半夜灯的照明方式,所以测量的时间定为晚上八点到十点半之间。2007年4月下旬完成了此次调查工作。 [NT:PAGE]

  2.2 监测结果

  将监测结果分区域统计总结如表2。

  从光照度测量的数据统计中得出水平面照度最大值为36.6勒克司,最小值为0.0勒克司,垂直面平均照度最大值为21.2勒克司,最小值为0.0勒克司,水平面和垂直面照度的最大值位于同一测量点火车站,水平面和垂直面照度的最小值也位于同一测量点琅琊山自然风景区。总体看来水平面照度水平与垂直面照度水平基本一致。

  2.3 分区总结分析

  市区按行政区域分为北门、西门、南门、东门、扬子、琅琊、清流七个街道办事处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八个行政区域。其中老城区主要包括北门、西门、南门和东门四个街道办事处。

  (1)北门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滁州市区的北部,是老城区的一部分,主要以居民区为主且仍有部分历史较久的老居民区,街道较窄。一些近十年内建造的较新的住宅小区也大多为拆迁后建成的。没有大型的工厂和较大规模的商业区,一些中小型商店主要沿南谯北路和东、西大街这两条主干道沿街分布。所以北门办事处的夜晚光照水平总体偏低。晚上给人感觉偏暗,照明设备较老,容易产生眩光,公共活动区域及住宅小区的照明水平有待提高。

  (2)东门街道办事处片区范围较小,位于老城区的东部,该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发展缓慢,建筑多为普通的砖瓦房,大多为居民自家建造的,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且年代较长,可以算是滁州市的贫民区。区域内没有大型的工厂、企业,整体光照度偏暗。一些小街小巷道会出现无路灯照明的情况,对夜晚行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3)西门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老城区的中部,原是老城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但随着新滁城向东南部的发展及市政府的迁移,这里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有近一半面积的居住区仍是砖瓦结构的老居民区,住宅小区的规模也都较小。该区域中有省级中学一所,市级医院三家。夜晚照明亮度适中,老居民区中的小巷道也都安装了路灯,但这些路灯较为简易,会产生眩光。

  (4)南门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老城区的南部,区域范围较前三个街道办事处大。以南湖公园为界,南湖以北为原老城区的行政办公区,南湖以南主要为商业区。而南门办事处的西部主要为原老城区的工业区,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一些工厂企业有的破产倒闭,有的迁出到其它地区。总体看来,南门办事处的西部正逐渐向居住区过渡。该区域总体亮度适中,但老的工业居住混合区的夜晚照明情况较暗。

  (5)琅琊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整个滁州市区的中部,东面设有火车站和汽车站,为滁州市的交通运输中心,由火车站沿琅琊大道一路向西可通到琅琊山自然风景区。中部沿天长东路两侧为商业区,是市区的繁华地段,中西部为教育、行政区,有学校8所。区域平均光照度为2.4勒克司,是夜晚市区较为明亮的区域。

  (6)清流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滁州市区的中南部,区域范围较大。京沪铁路以东主要有化肥厂、市羽绒总厂、塑料集团总公司和制药总厂几家企业,但基础建设条件较差,发展缓慢。其中部主要为政府行政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这块区域的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较好。

  (7)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区的南部,现在主要分为行政办公区、教育园区和工业区三大块,已有一些工厂、企业处于正式生产运营中,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未来滁州市区的发展就是由经济开发区继续向南发展,这里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8)扬子街道办事处片区位于市区东部,主要是由扬子汽车制造公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处于市区与郊区的交界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居住区零散分布,当地少数居民以自家小规模制造砖瓦为生,大多仍以农业为生。夜晚光环境比较黑暗。

  2.4 结果总体分析

  总体看来滁州市区光照度水平偏低且光照分布不均匀。西门、南门、琅琊和清流四个街道办事处的夜晚总体照明水平较高。这四个区域主要位于市区的中部,经济水平较高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商业、交通和旅游业都集中于此,是城市的中心地带。相对而言,北门、东门和扬子三个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而经济技术开发区虽有部分企业入驻,但仍有一些区域还未经开发且一些道路还在修建中,所以目前除会峰路沿街两侧区域的夜晚照明水平较高外,经济技术开发区夜晚的总体光环境水平仍然较低。

  可以看出,滁州市的区域照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与所处城市区域位置有关。商业区和行政区的照明水平较高,较新的住宅小区比旧的住宅小区照明水平高。例如,位于老城区北部的北湖新村和位于市中心地带的世纪商业园,这两个住宅小区都建于九十年代末期,但由于所处区域位置的不同,北湖新村的平均照度为0.3勒克司,而世纪商业园的平均照度为1.1勒克司。再如,银花小区和盛世华庭这两个住宅小区位于同一区域,银花小区是九十年代建成的,而盛世华庭是近两年才建成的,银花小区的平均照度为0.4勒克司,盛世华庭的平均照度为0.6勒克司。

  3滁州市光环境问题及原因

  3.1 市区公共照明存在问题及原因

  滁州市公共照明包括道路、广场、公园照明。广场照明情况居民较为满意,南湖公园的照明情况也不错,但在其路口处设置的高杆灯由于照明高度较高,亮度较大,给沿街住户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路灯管理处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将熄灯时间提早到九点半。在道路照明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 滁州市路灯规划简单,布局不到位,时常出现应急措施。近五成以上路灯线路与供电线路、邮电线路、有线电视信号线路带纵横交错,地下铺设的路灯管线经常因一些破路工程开挖而遭破坏,给路灯管理和维护带来了难度,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损失、浪费。

  (2)老城区一些主干道的路灯样式较为陈旧,大多是灯型简单的单臂灯,路灯高度也较低,甚至一些路灯直接由路边的水泥电线杆为灯杆直接架设而成。

  (3) 由于市中心和老城区主干道的行道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且树龄较大,树木枝叶生长茂盛,部分遮挡了路灯光线,影响了道路的正常照明,尤其是对非机动车道的行车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4) 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居民区中的小巷道大多使用的照明灯具为成本较低的马路弯灯,会产生很强的眩光,且一般距离居民居住的楼房较近,会对一些住户的生活造成影响。

  (5)一些较偏僻的小巷道仍有未安装路灯的情况,给夜晚出行人的安全带来了隐患。[NT:PAGE]

  3.2 居住区光环境存在问题及原因

  滁州市居住区总体看来室外光照度水平较低,区域光环境较暗,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 老城区中时间较长的住宅区之间没有围墙或是栏杆将其间隔开来,且多为砖瓦结构的低层建筑。夜晚的室外照明主要是靠小街道和小巷道边的路灯提供的,虽然提供了所需的照明亮度,但照明质量较差容易产生眩光。

  (2) 目前大部分住宅小区内的路灯安装都是由房地产商自行安排,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随意性较强,部分小区的灯具的选用和路灯的布设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但近年建造的住宅小区总体照明情况相对较好。

  3.3 工业区光环境存在问题及原因

  滁州市区范围内主要有三块工业集中区域,一块位于老城区西南部的滁州老工业区,一块位于京沪铁路以东的以扬子汽车有限公司为主的工业区,一块是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区,目前存在问题有:

  (1) 由于滁州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老城区的工业区逐渐衰落,一些工厂企业有的破产倒闭,有的迁出到其它地区,夜晚光环境较暗。

  (2) 扬子汽车工业区由于范围较大,且周围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所以区域总体夜晚光环境偏暗。

  (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区仍在建设发展中,已有一些工厂、企业处于正式生产运营中,厂区内的照明情况较好,但其它区域光环境较暗,光照度分布不均匀。

  4光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建议

  针对目前滁州市夜晚光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如下措施加以改善[3][4]:

  (1) 路灯建设应服从城市建设大局,服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应有长效意识,从长计议。如生活小区、交通要道,可提前做好线路布设。有计划的对还未安装路灯的较为偏僻的小街和巷道安装路灯,并增加节能灯的使用。

  (2) 相关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相互协调,降低照明建设的成本,缩短工时,提高效益,节省开支。并明确具体部门对各个住宅小区的路灯照明统一进行规范管理。

  (3) 新建路灯应从规划设计到布局调整,从电缆电线到灯型灯具,从架设到管理维护等全面系统考虑。既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力争达到既亮化又美化的程度,同时要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光污染问题。

  (4) 增加投入,加大旧线、旧灯改造力度,提高安全系数,有计划地整改六成以上照度低,返修率高,电损大,事故隐患多的路灯线路。

  (5)加强对路灯管理、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方法,严格管理,奖优罚劣。更新维修设备,提高工作率,确保路灯质量。

  (6) 对一些路边生长茂盛的树木枝叶进行及时修剪,减轻其对路灯光线的阻挡,改善道路照明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亢利,孙益松,张玲玲等.吴江市黎里镇室外光环境现状调查.[J].《灯与照明》,2007,31(4):17~19

  [1] CHEN Kangli, SONG Yisong, ZHANG Lingling et al. Investigation about outdoor Light Environment of Lili.[J].《Light and Lighting》,2007,31(4) 17~19

  [2] 陈亢利,张铭连.苏州市区夜间光污染现状调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2):25~27

  [2]Chen Kangli, Zhang Mingliang. Investigation about Night Light Environment of urban Suzhou.[J].《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2008,20(2):25~27

  [3] 李振福 ,王岩.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光环境及其治理策略. [J].规划师,2002,12(18):74~76.

  [3] Li Zhenfu ,Wang Yan. Light Nuisance in the Course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Measures. [J].Planners,2002,12(18):74~76.

  [4] 杨春宇,刘炜,陈仲林 .城市生态与光污染控制 . [J].城市问题,2002,106(2):53~55.

  [4] Yang Chunyu,Liu Wei,Chen Zhonglin . Urban ecology and light pollution control . [J].Urban Problems,2002,106(2):53~55.

  第一作者简介:陈亢利(1963),陕西人,男,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从事环境物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发表论文70余篇。

  通 联 地 址:苏州市滨河路1701号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 码:215011

  电 邮:kanglichen@163.com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