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LED电子显示屏简介

上传人:未知

上传时间: 2008-12-15

浏览次数: 174

  led电子显示屏( led panel )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的led器件阵列组成的显示屏幕。

  显示方法的演变历史

  传统的白积灯,无法克服其耗电量大,寿命短的缺陷,霓虹灯、广告灯箱、平面招牌广告等虽色彩鲜丽,但变化单调、更不能播放视频图像广告;磁翻版虽可借电脑拼装简单图案,但自身不具备发光源,夜间使用效果差。近几年,随着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工艺的更新及新材料的应用,使得LED芯片的亮度、寿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使其应用领域日益宽广,LED显示屏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93年后,超高亮蓝色、红色、绿色发光管的出现,使得实现真彩色显示屏成为事实,室外显示屏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在体育场馆、广告、新闻等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目前具有视频效果的几种媒体,其性能优势各有千秋:

  阴极管(crt)或石英管(dv)大型电视:成本非常昂贵,通常只能做到37英寸,体积再大就要受到限制,再不需要超大画面且在室内使用时,效果理想。

  彩色液晶显示(led):同样成本昂贵、电路复杂,面积不能太大,而且受视角的影响非常大,可视角度很小,但画面细腻、视觉感好。

  映像投影设备(projector):亮度小、清晰度差(画面受光不均匀),优点是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电视墙(tv-wall):表面有分割线,视觉上有异物感,室外应用时亮度上效果差,不适于表示文字,但室内表现电视画面时效果良好。

  led受空间限制较小,并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屏的大小,具有全彩色效果、视角大的特点,可以表示文字、图案、图像(包括动画和视频)。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对信息的传播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可以相信,led电子显示屏以其色彩鲜亮、显示信息量大、寿命长、耗电量小、重量轻、空间尺寸小、稳定性高、易操作、易安装维护等特点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得看来,led显示屏在当今显示媒体中,性价比最高,是您最佳的选择。

  发光二极管显示应用

  罗塞夫lossew.o.w在1923年就发现了半导体sic中偶然形成的p-n结的光发射,但利用半导体的p-n结电致发光原理制成的发光二极管只是到了1960年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半导体的制作和加工工艺逐步成熟和完善,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已日趋在固体显示中占主导地位。

  led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而得到迅速发展,是与它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分不开的。这些优点概括起来是:亮度高、工作电压低、功耗小、微型化易与集成电路匹配、驱动简单、寿命长、耐冲击、性能稳定。led的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正朝着更高亮度、更高耐气候性、更高的发光均匀性、更高的可靠性、全色化方向发展。因半导体的材料不同而可以得到能发出不同色彩的LED发光芯片 。视频显示系统与超大规模可编程集成芯片。

  实现视频显示的传统方法是采用离散的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当系统性能大规模提高后(如16级灰度提高至256级灰度),此种技术将会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性。灰度级提高后,随着数据运算量的增加,不得不采取更复杂、更繁多的小规模离散器件,这将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很难保证。另外,肉眼与仪器分辨亮度等级差的感觉不同,肉眼对低亮度级差敏感,对高亮度级差不能清晰区分。这就要求对led发光器件进行非线性视觉校正,压缩低亮度级差,扩大高亮度级差,使实际显示的灰级度差符合肉眼生理感觉。这种方法将增加运算的难度及运算量,电路设计将更复杂。

  为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提高显示效果,降低设计难度,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金运河公司从1998年开始进行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的设计工作。芯片的集成密度达8万门电路,采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抛弃了小规模集成器件的使用,加入了大量复杂的逻辑运算。金运河公司的这一成果扫清了上述的两大技术障碍,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金运河256级灰度超集成化视频显示控制系统采用集中控制的设计思路,运用独特的“8421编码数据控制流”控制方案设计完成,极大地提高了led显示屏控制部分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经过大量复杂的视觉校正运算,提高可视的色灰度级别。使256级灰度led显示屏在亮度、色彩过度平滑性、对比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改进,同时增加了可任意拼接、可带电拔插、防静电等多种使用功能。这些都极大限度地满足了led显示屏是半永久性电子产品这一要求。这样,生产、安装、维修、升级都变得方便易行。将90%的控制过程集中在主控系统上,而显示屏主体仅有基本的驱动电路,而没有复杂的控制电路,从而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并大大降低了控制线路的费用,降低了led屏的硬件成本。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